FROM: http://bbs.cctv.com/forumthread.jsp?id=5114871&agMode=1

今天去天涯逛逛,刚好看到一篇关于帕西诺的帖子,写得怎样暂且不说,但我觉得作者是用纯粹的感情写成的,所以很是喜欢,特此收藏。

“不怒自威,大智慧,方法派演技大师,令人感激的神话。“我在太多的影评中读到了对这位演技大师的赞誉。 1940年4月25日出生的阿尔.帕西诺已经进入了65岁的年纪,然而168 公分的他仍然目光炯,恍如拿破仑再世,让人不敢逼视。在这几十年中,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也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我对于帕西诺的印象,不可避免地来自于《教父》,他把迈克尔的成长、威严、冷酷,以及内心的软弱和宿命的轮回感演绎得深入灵魂,如果说《教 父》成为黑帮史诗是白兰度、帕西诺、德尼罗、杜瓦尔、加西亚……一个群体的贡献的话,那么让《教父》成为一部心灵史诗则几乎是帕西诺一个人的功 劳。但是当时他并不是明星,对于这个角色也很不自信,甚至连制片方也觉得他很糟糕,直到拍摄了枪杀索龙索那场戏,他对角色情绪的成功把握(刺激、血腥、矛 盾和一点手足无措)才真正让他得到了这个角色。于是我们幸运了,我们看到了一个蔑视罪恶的年轻人在罪恶里成长的过程,他憎恶暴力,却一生与暴力为伴;他深 爱家庭,却最终妻离子散;他权势滔天,却一生痛苦不安;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就象我们都想成为他,然而他却没有选择。然而,在打造出了这个神话之后,《教 父》首映式结束以后,他是向制片人借的车钱才不至于让自己走回去。

20年之后,他才完整地看完了这部自己的成名作:银幕上的西西里,风景如画,在悠扬的旋律中,迈克尔挽着她的新娘起舞,风掠过原野,吹乱了他的头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奋斗成功者,帕西诺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个泥瓦工,在他出生后不久就抛弃了家庭;他22岁那年,母亲又不幸去世。 16岁的时候,他来到Greenwich Village开始舞台剧的学习,为此他不得不辍学讨生活,象公厕看门人、擦皮鞋的、超市收款员全都干过(比《喜剧之王》里面的周星驰要惨得多吧,真是英 雄不怕出身低)。不过正是舞台剧成就了他的一生,如果不是这种正规的训练和方法的积累,他就无法成为一个方法派大师,他自己一生都重视舞台剧甚于重视电 影,他自己说:“舞台剧是我的生命,我嫁给了这个职业。“不过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坎坷的经历,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体验主义者和真实表演的身体力行者(象 约翰尼德普都被他在厨房里面的一段"烹饪经"所震慑,而这只是庐山一角而已)。

在《教父》之后,一系列成功接踵而来,然而在1985年的《革命》之后,这个了不起的演员却差点自己毁灭了自己,他息影了四年之久,酗酒、吸 毒、颓废和沉沦,被影评人称为票房毒药。这就像是《东邪西毒》里面描述的那样,翻过这座山头,可能那边是另外一座山头。好像很多演技派的大师都经历过这个 阶段,在自己以前的成就面前徘徊和迷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突破界限,到达一个新的起点。比如马龙白兰度在演《教父》之前,在银幕下象个小丑,与导演闹 矛盾,拖延拍摄时间,演技一般。黄秋生在演完《人肉叉烧包》以后,也曾经这样苦闷了一段时间。不过如果不是因为从这样的逆境中再次挣扎过来,阿尔.帕西诺 恐怕也不能积累出《教父3》里高山仰止式的演出。从此以后,他再次回到一线。到了现在,他已经可以把票房看得很淡了。就像他自己说的:重点是你必须熬过 来,一个人必须超过自己的束缚,否则就算到达天堂,又有何快感?只要你真心去做,一切都会如愿发生。”

由于阿尔帕西诺自身的特质很容易使它的角色变得凌厉,因此在黑色题材的特定人物的表演上,他几乎是无敌的。迈克.科里昂、托尼.蒙塔纳……他本人和他所扮演的角色都野心勃勃,不可阻挡,直到金球奖给他戴上"终身成就奖"的桂冠。

想想对他的印象吧:秉承家族意志,独断专行并为情感纠缠、晚景凄凉的黑道枭雄;不惜一切,想博取更多财富,梦想"世界属于我"最终葬身在乱抢 之下的古巴移民;一个为了使"爱人"如愿以偿,光天化日抢银行的同性恋者;卷入黑帮浊流,离自己的梦想只一步之遥却又无力回天的卡利托;在帮会里苟且偷生 但还抱有良知的忠奸人;嫉恶如仇却和罪犯惺惺相惜,家庭和事业陷于两难的警探;咆哮的撒旦;对生活有着美好向往,却又忍受着失明,几近愤世嫉俗的退役中 校……

然而,这一切的创造者却说:“我演悲剧喜剧都是一个路子,而且,我演的纯电影只有三部。”

在演技方面,阿尔.帕西诺最为人称道的有两点:

一. 压迫性的眼神(据说有一次有个记者惹毛了他,阿尔什么话没,就瞪着那个家伙看了三分钟,那个倒霉蛋就吓得屁滚尿流地逃掉了);二. 肢体语言的表达(在这一点上,我一向觉得不做第二人想)。

虽然管中窥豹是对豹子的一种侮辱,不过还是随便举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帕西诺的表演细节吧。

《教父》:枪杀索龙索的一场戏,虽然是极其精彩的刺杀,但阿尔并没有把迈克尔演成一个杀人老手。他从厕所里出来,坐在索龙索对面,眼神游离,因为紧张头部血液上涌,索龙索的说话声渐渐变成了嘈杂的噪音……然后,迈克尔突然站起来拔出了枪!

《教父2》:在新年晚会上,迈克尔抱住了弗雷多并强吻了他:“我知道是你了,弗雷多!一直都是你,你伤了我的心!你伤了我的心!“看看阿尔的表情,就知道这一刻他真的伤透了心。

《热天午后》:阿尔冲进了银行,掏出武器,可是枪在枪套里怎么也出不来,这个细节为这部感伤的黑色喜剧奠定了基调。

《疤面人》:记得托尼.蒙塔纳从血泊中站起来时的眼神么?血腥而性感,就像一只豹子趟过羊群。

《教父3》:教父的女儿在歌剧院的大刺杀中死在了他的面前,迈克尔双手抱头坐在了台阶上,因为悲伤和惊恐,他张大了嘴,上身无力地向后仰去, 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仿佛要择人而噬。这里的几秒钟只有音乐、没有声音,我正以为是导演制造的效果,突然听到了迈克尔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这种声音仿佛不是来 自人的嗓音,而像是只垂死的孤狼。能够把"痛彻心肺"这四个字演到这个份上,我真是服了!

《女人香》: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支美丽的探戈。你相信那是个盲人跳的吗?但你又如何能不相信那是个盲人呢?这是真正似假还真的高难体验啊。

《情枭的黎明》:虽然我们早就知道卡利托的命运,可是最后它发生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不感伤。跳回开场镜头,卡利托想象着他的情人和尚未出世的儿子在海浪中跳舞的时候,他叹息着,“累了,宝贝,累了”。

《盗火线》:无数人会想起咖啡馆里那场强势而疲惫的对话。但我想起的是另一个情景:阿尔走进浴室,发现女儿割脉自尽(老天,是我最喜欢的娜塔 丽波曼),别人在这一幕中可能会痛哭、可能会惊呆,可是阿尔演的是一个干练的警探,在这种极度震惊的情况下,他表现出了悲伤、冷静、惊讶、干练、临危不乱 和压力下的爆发(很少人能把这么多情绪结合起来):“天哪,天哪,这到底是怎么了?真***见鬼了。这个混蛋城市里每天都有人自杀,但是不是你啊,不能是 你啊,我的孩子!!”

《魔鬼代言人》:想想片尾撒旦诱惑基努时那段神采飞扬的演讲,你就知道什么叫盅惑;看着烈火中那个咆哮的撒旦,你会觉得撒旦是他本人。

《惊爆内幕》:极度愤慨的表演:“告诉我,是谁?究竟是谁毁了我们的生活?!“注意看他手的下插动作,真正的肢体语言。

《失眠》:阿尔把威廉斯的衣领揪起来抵到墙上,两人对视,–压迫性的眼神!阿尔.帕西诺名言:

“我演悲剧喜剧都是一个路子,而且,我演过的纯电影只有三部。”

“如果任性也算做过错的话,我可能就是个罪人了。”

“《最终幻想》的失败是件好事,因为实实在在的演员是不可替代的。”

“舞台剧是我的生命,我嫁给了这个职业。”

“衰老不是成功的理由,最重要的,始终都是渴望和冲动。直到现在,这种欲望在我心里仍然象是一团燃烧的火。”

虽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阿尔.帕西诺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但是他也是命运最不予垂青的人,他前后获得过八次奥斯卡提名,但是却一直与奥斯卡影帝无缘,直到1992年——《女人香》

有的时候我们会仅仅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部电影。

如果没有赫本,《罗马假日》只会是一部俗烂的爱情片;如果没有刘易斯,《我的左脚》只会是一部平凡的励志片。

如果没有Al Pacino,《女人香》会是什么样子?

人们之所以会不停地念叨这部影片,只是因为阿尔.帕西诺卓然不凡的表演,这部电影的一切都被他的光芒所掩盖,就像太阳的光芒盖住了满天繁星。 奥斯卡在这一年难违民意,给了他一座实至名归的最佳男演员奖。这是一个体验和表现最为完善地结合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在这部好莱坞俗烂的、关于心灵救赎的故 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演技大师既刀削斧凿、又绵密深长的惊人表演。每一个稍有观影经验的人都能看头知尾,知道那位眼盲心不盲的中校不会自杀,知道那个 文弱而坚毅的大学生中将会被他的母校所接纳。我们唯一期待的只是这位演技大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表演,或者说,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个酣畅淋漓的人生启 示,其实也不是期待,而是惯性使然。Al总能赋予他诠释的人物以逼人的人性光芒,在让你情绪激动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炙热的人生体验。

我们一直怀疑那个盲人中校是否真的失明,因为他能看清许多视力正常没有阻碍的人看不清楚的真相,他就是一尘不染的"道义正途"的天堂。但是这 一次,阿尔.帕西诺不得不放弃他向来为人称道的压迫性的眼神,因为他毕竟是个盲人。帕西诺不仅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精确地展现出一个盲人最该具有的体态,同 时,他的肢体语言也展现了特性表演时最难企及的似假还真的高难体验(看看他跳舞时的探步)。相信不会有人忘记那支迷人的探戈,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响起,我 们开始惊叹。加布里埃尔.安瓦尔真是够美的,而帕西诺的凌波微步,也让我们坚信他能够看到一切。

下面是《女人香》结尾的那段掷地有声的演讲,也是全片的灵魂(我背不出来,在别的地方查的,不过没查到英文的,很抱歉):

“这地方的格言是什么?出卖同学,最要紧的是自保,不然我们干掉你!大难临头,有人飞走有人留下,查理面对困难,乔治则躲在老爹的权势后面。 至于你们,你们打算赏赐乔治,毁灭查理。……树干折,摇篮跌,大丈夫和领导者的制造者,留心你们制造的是什么领导人,我不知道查理的沉默是对是 错,但我知道,他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将来出卖别人,这叫忠义,叫勇气,这才是领导人的素质。我一生经历无数的转折点,从来我都知道什么叫正途,但我从不走 正途,为什么?因为走正途太辛苦了!而查理,他在转折点上,选择了他的路,而且是正途,是原则之途,通往人格之路,让他继续走这路吧
,别毁灭他,保护他,拥抱他吧!终有一天你们会为他感到骄傲!呼啊!”

《女人香》获奖纪录: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1992)
第五十届金球奖最佳影片(1992)
第五十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1992)
第五十届金球奖最佳编剧(1992)

大师们的意大利梦想
每每提到阿尔.帕西诺,就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另一个雄性的代言人——罗伯特.德尼罗。这是两个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演员,他们的银幕印象、演技力量、人格魅力和形象影响都是在伯仲之间。在各类对于"最伟大演员"的调查里,他们俩也往往携手出现在前三的位置上。

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两位大师都是以演绎意大利人来演出他们最辉煌的乐章的。也许他们的心里,都存在着一个对于西西里的浪漫奢华的梦想,所以在《教父》里,两代教父才能真正地做到形神兼备、神采飞扬,从西西里到布鲁克林,始终有着意大利文化的神韵。

好像一提及黑帮,就会想到意大利人,所以从最初的《小凯撒》到后来的《情枭的黎明》,意大利移民在美国的故事一代代地上演着,以意大利人的忧郁、浪漫和暴烈来抒写夜幕下的黑色文化。

塞尔乔.莱蓊内是最初的一批以影像对意大利人进行解读的导演之一,他开创了意大利式的西部片,给美国的西部增添了慢板、柔板、咏叹、华彩等诸多的乐章。很多人会记得那部几近完美的《美国往事》,这部对于人生的咏叹调中,意大利侨民在美国20—60年代以他
们独有的暴力和温情上演着意大利式的爱恨情仇。少年的悠扬、青年的顿挫、直至中年时挥之不去的落寞,构成了一代意大利侨民的心灵史诗,宛如一部奢华而浪漫的歌剧。

而科波拉的《教父》,则把这种奢华和浪漫发挥到了顶峰。暴力的表面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内里却是高度仪式化的、宗教意义上的裁决,宛如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在大洋彼岸重现。而他们牢不可破的家庭理念,更是他们盗亦有道的界限。

到了马丁.西科塞斯,则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了这种意式浪漫主义的衰落,黑社会的行为也已经渐渐脱离了传统的反叛精神,而变成了简单而实用的生 存方式,那种旧式意大利移民中保留的浪漫、优雅、雄心和家庭观,这一切的一切,以有西西里血统的帕西诺为首的演员承载的雄性精神,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了。其实这一点,在《教父3》里,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玛莉和文森特在房间里,唱机响起摇滚乐,这是《教父》系列中唯一一次以摇滚作为配乐,它标志 着传统的衰落和新生代的崛起。

想想Al电影中的那些意大利的梦想吧。30年前,在黑暗的房间里,迈克尔坐上了那把椅子,眼里充满了自信、野心和掠夺的欲望;20年后,迈克 尔坐在阳光下破旧的庭院里,默默地死去,他的表演甚至比他在电影中的年龄看起来还要苍老。想起来《情枭的黎明》中,Al的结局同样让人扼腕叹息,但那帮追 杀他的黑手党党徒,也让人生出几分莫名的滑稽。几个快进棺材的老头,气喘吁吁地跟在帕西诺后面,这种职业精神值得大力嘉许。看到这帮老态龙钟的家伙,仿佛 就看到风光不再的意大利黑手党的日薄西山,旧的传统正在衰落,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就像Al的悲哀,时至今日,靠票房吃饭的制片厂已经不再指望这位当选了全 球最伟大演员第二名的过气影帝为他们赚大钱了,而他那种胆汁型的表演也渐渐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看着他在电影中依旧暴烈、阳刚而自信的表现,不禁会生出 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感觉。

而另一位演技之神,罗伯特.德尼罗,他的两次奥斯卡折桂,同样是因为出色的对意大利人的演绎。假如阿尔.帕西诺展现的是意大利人暴烈的一面, 那么德尼罗则表现出意大利人复杂和幽深的一面:既彬彬有礼,又能杀人于无形;既维护家庭,情急之下,还得以自己的尊严为重。温情和阳光只是可有可无的点 缀,道德感被抛至脑后,而智慧和风度,也只是为了既得利益服务。他没有帕西诺那么忧郁,也可以说,他活下去的愿望,乃至活得更堂皇一些的愿望要比帕西诺大 得多。所以,帕西诺在它最得意的电影里总是不得善终,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角色大都能以各种理由,按各种方式,继续地生存在这个莽撞而凌乱的世界上。

要尽可能完整地来描述一个伟大的演员,那么他与另一位伟大演员的合作就必然会被提到,即使他不是这部电影最着重刻画的角色。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一谈我所看过的《盗火线》,作为这个沉默夏夜的纪念。

伤心都市——《盗火线》

我对迈克尔.曼的电影总有一种特别的尊敬,因为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一种内敛的人文精神,决不大肆煽情或者故弄玄虚,但是他的情节却又绝不会侮 辱你的智商。两个最伟大的演员遇到一起,要是别的导演肯定借这个机会大炒一笔,而迈克尔.曼却以一种难得的平静心态来讲述这段传奇,从而使得这部电影更加 地耐人寻味。

抛开里面为数不多的枪战(虽然那段银行枪战已经成为影史经典),这部片子完全是一部描写警察与匪徒的生活片,而且它如此细腻如此真实,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能说我对这部片子能够完全了解,只能断章取义地把我所
感受到的一切写出来。

一.伤感的格调。

这部片子与以往看的这两位演员的作品不同,在我眼前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伤感气息,从一开始夜幕下清冷的火车站,电影的基调就已经奠定了,迈克尔.曼用大片的深蓝色调来熏染这种气氛(就像现在窗外的都市),叫人深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记得片中尼尔从咖啡厅回到住所的镜头么?在深夜里,房间里没有灯光,镜头对着桌上的枪,缓缓拉起,是尼尔站在落地窗前的背影,窗外是蓝得深不 可测的大海,浪花轻摆,象是逝去的回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深沉的感伤。这种伤感从何而来呢?源于生活的寂寞、流浪的忧伤和一种对命运的喟叹。

其实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文森特.汉纳,他的第三次婚姻和家庭正面临崩溃的边缘;尼尔.麦考利,他漂泊无依,渴望带着一个真 爱的女人隐退;克里斯,是一个专业的枪手,却在赌场上输光了钱,与妻子的生活出现了危机;索伦戈,从监狱中出来,饱受餐馆老大的欺凌,忍气吞声地度日。

他们都有自己的原则,都尊重自己所作的工作,但每个人都陷入了消极的境地,都希望能赶快退出,可是命运却让他们不得不继续把游戏,或是生活进 行下去,并一步一步走向一个伤心的结局,我们看到的是一出类似于俄狄浦斯一般的无责任者悲剧,这是为什么?看看片中夜幕下的镜头吧,大多是钢筋水泥森林中 的远景,个人在里面显得无比地渺小与脆弱,也许导演真正想说的,就是这种现代化城市文明对于人的生存方式的异化。

在这个世界里,江湖道义已经不存在了,努力想维护它的尼尔最后成了这个冷酷时代的牺牲品,而恶棍韦恩格罗、阴险的范.赞特、伪君子马亚伦却大行其道。最终我们看到的失败者,是被这个无边无际的怪兽吞噬掉了,而生存下来的文森特,也许还是在深蓝的夜幕下麻木地追逐着。

二.人物——焦虑而孤独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父,而是一群孤独的都市人,他们是焦虑的、脆弱的、敬业的和迷茫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就像身在这个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一切人那样,也许换一个身份,他就是我们:

文森特.汉纳,洛杉矶重案组的警长,他经验丰富,能力过人,对于职业生活轻车熟路(看看他从车上下来调查运钞车抢劫案时,大段的推论简直不假 思索),可以说是一个陷于惯性式的工作中的人,他对工作感到疲惫不堪,可是工作又成了他的本能。在他心里,对于人生,对于家庭其实是非常紧张和焦虑的(想 想他说他做过的梦——一群死人瞪着他),工作是他潜意识中享受生活里的唯一一点自信,也是一种变相的发泄(想想上班时他对谁都是大喊大叫)。这种神经质式 的紧张使他无法正常地与家人相处,甚至连带影响了他的家人,使他的生活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中,妻子有了外遇,女儿割脉自杀。后来呢?在与尼尔的决斗中,他 活了下来,最后一个镜头,是他孤独地站在机场外的草坪上,眼里已有了泪光,身后是无边的黑夜。我想那一刻他应该感到很失落(敌人的尊严赢得了他的尊敬,对 手的逝去使得他有说不出来的空虚)、很伤心(自己为了工作几乎牺牲了整个生活,但是还是处处败在对手手下,最后一次成功也好像是命运的偏向)和很迷惘(女 儿的自杀使得他和妻子暂时站到一起了,但是以后呢?以后怎么办?)。

尼尔.麦考利,一个职业的劫匪,技术非常娴熟(开始时打劫运钞车那段就看得出来)。但是生活中温文尔雅,极有风度(开party来化解克里斯 和莎莲的家庭矛盾),对朋友有情有义(在警察包围中还救出受伤的克里斯),感情专一(先打电话去找伊迪),看起来好像已经是个完人了。其实,他也是很不如 意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长大后又坐过很多次牢,这肯定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想想他死之前说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再回牢里去”),这种无助的阴影也使得 他生活在焦虑和孤独的包围中(想想他说的溺水的梦)。加上做匪徒这种生涯,本来就是四处漂泊,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归属感,难怪他在和同伴与他们的家庭 一起开的party上会忽然显得很寂寞。于是他唯一的梦想,就是做完最后一笔买卖之后和心爱的人一起退隐到新西兰去,可惜天不遂人愿,行动失败了,团伙溃 散了,他回到家,伊迪已经发现了他的身份,他在山坡上拼命地抱住伊迪柔声哄她,因为他知道,失去了她,他的生命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最后伊迪留了下来,他们 可以马上开车离开,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可是尼尔是那种还把江湖道义看得很重的人,所以他掉头了,去杀那个禽兽韦恩格罗,尽管他已处于警方严密的保护之中。 最后他为了"江湖道义”,付出了代价,在忧伤地看了心爱的女人最后一眼之后,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克里斯,劫匪的中坚力量,提着AR—15持枪速射的专业造型让人赞叹不已。他深爱他的妻子莎莲,但是他在赌场上却是一个失意者,输光了他冒险 挣来的所有钱财,连妻子都没法好好供养,以至于她出现了外遇。后来,他们的矛盾被细心的大哥安排化解了,她决定为了妻子,再做最后一次买卖。可是由于韦恩 格罗的出卖,行动失败了,因此在银行外那场四个匪徒对抗一百多个警察的枪战也就显得格外悲壮。当他带着伤回到家时,警察已经设下了埋伏等着逮捕他,但是莎 莲眼含泪水用不易察觉的手势提醒了他。于是他黯然离去,从此开始流亡,与爱人天各一方。

迈克尔,那个胖胖的劫匪,总是一幅乐天知命的样子,而且非常重情讲义,当尼尔严肃地提醒他劫银行会有危险时,他仍然笑着参加了。在影片中,他 应该是过的最满足的一个,有一笔可观的存款,有关心他的妻子,有一个好大哥,好像没什么缺憾了。但是在银行的枪战中他就那么突然地死掉了,连一点让我们惋 惜的时间都没有。我想他抱起那个小女孩的那一刻,一定没有想过要伤害她,只是想让自己脱身,可是命运的转折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

索伦戈,刚出监狱的黑人小伙子,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姐姐。为了生活也为了不让姐姐失望,他在餐馆头头的欺凌下忍气吞声。后来他参加了尼尔一伙打 劫银行的行动,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也是为了找回自己的价值和失去的自尊,我想他看着面前的车窗被子弹打碎的那一刻,一定有种失望的悲哀。

韦恩格罗,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在他看来,只要自己高兴,什么事都可以为所欲为。他可以无所顾忌地打死手无寸铁的警察,可以在和妓女做爱后就杀死她,可以为了钱出卖自己的同伙,最终,尽管有警察重重保护,这个混蛋仍然被打死在大楼的房间里。

其他的每个人物(如罗兰、伊迪、莎莲、范.赞特),也都一人一面,刻画得各个不同,由此我对迈克尔.曼刻画人物群像的本领有了由衷的佩服。但是鉴于篇幅,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三.值得记忆的对话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片的证据,还在于它有着大量刻入骨髓的对白。每次看起这部电影,总还是会被它们所感动。有意思的是,这些对话几乎全是以夜色作为背景,也许在黑夜中说出的话更能打动人吧。

1.在尼尔和伊迪初遇以后,两个人在夜色中趴在旅馆的阳台上,对着满城灯火聊天,两颗寂寞的心渐渐相触了:

尼尔:“你的家人原来从哪儿来?”
伊迪:“他们是苏格兰和爱尔兰后裔,18世纪末移居美国东南部。你呢?从哪儿来?”

尼尔:“三藩市湾区。”
伊迪:“你家人呢?”
尼尔:“我母亲很早就死了,我父亲……不知道他在哪儿,我在什么地方还有个兄弟……
你和家人关系很紧密,是吗?”
伊迪:“你说的对。”
尼尔(看着下面的灯光):“不夜之城啊,灯火通明……在北极,有一种会发光的海藻,
每年浮出水面一次。就像这里。”
伊迪:“你去过北极?”
尼尔:“没有,但我总有一天会去的。”
伊迪:“你常旅游?”
尼尔:“是的。”
伊迪:“旅游使你寂寞?”
尼尔:”……我一个,可我并不寂寞。你呢?”
伊迪:“非常寂寞。”
(尼尔放下杯子,左手抚摸她的头发,两人接吻)

镜头拉到背面,两个人突然抱的很紧。从这段对白里可以看到,两个人都无依地漂泊在异乡里,寂寞已经渗透了他们的骨髓,尼尔说的那种海藻,其实 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里的意境,已经非常接近王家卫电影中那些孤独的城市人了,就像接下来的镜头和《重庆森林》里金城武离开旅馆的时候非常相似,其实他们 想说的东西也许是一样的。

(下一个镜头,深夜中尼尔醒来穿好衣服,忧伤地望着熟睡中的伊迪,转身离去)

2.在欢乐的酒会上,尼尔看着手下和各自的家人们谈笑晏晏,突然感到一阵寂寞,于是拿起电话打给伊迪。

伊迪:“我没想到你会打电话来。我还以为我们只是……一夜情。”
尼尔:“对我来说不是。”
伊迪:“对我来说也不是。”
尼尔:“我可以来吗?”
伊迪:“好的。"(满脸幸福的表情)

我第一次看的是中录德加拉的配音版本,觉得伊迪说的第一句话特别有味道,音也配得很好,有一种惊喜和局促不安的体验,后来看英文原版,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了。

(下一个镜头,尼尔他们离开欢乐的宴会,对面,是文森特一伙在楼上用望远镜监视,音乐转为紧张急促)

3.文森特和妻子的两场对话:

(1)文森特从抢劫运钞车的现场回到家中,继女的父亲没有来,女儿躲在房里哭泣。
妻子:“我努力想保持我们之间的融洽气氛,你却退却了。”
文森特:“甜心,在威尼斯大道上,正躺着三个死尸……如果这该死的鸡腿烤过头了的话,就让它见鬼去吧!”

(2)处理完韦恩格罗杀死妓女的那件事,文森特满脸疲惫地回到家中。
妻子:“什么事?”
文森特:“你不会想知道的。”
妻子:“我只想知道你为什么板着脸。”
文森特:“这我不能告诉你,你是知道的。”
妻子:“你从没告诉过我我会屏诸事外。”
文森特:“我要告诉你,亲爱的,和我在一起你要分享世上所有的恶行和丑恶的人。”

……
文森特:“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吗?”
妻子:“你喜欢正常的做法。我们作爱,你不说话。”
文森特:“因为我要保持我的痛苦,因为我要借此提高警觉。”
妻子:“你不是和我同住,你是和死者的残骸同住。你节选碎片,在地势寻找线索,追寻死亡的迹象或猎物的气味,然后追捕他们。这是你唯一投入的事,其余的则是你留下的烂摊子。……我不明白,为何我不能离开你。”

这两段对话可谓深刻揭露了文森特的性格和他家庭的矛盾,工作上的焦虑和紧张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直接影响到他接触的每一个人。他的妻子从心里 爱着他,可是却难以忍受丈夫这种冷漠、紧张和狂躁的反应(而且好像永远没有休止),所以最后甚至尝试着用外遇的方法来提高丈夫对自己的注意力。但是他们的 女儿却出现了悲剧,以前她由于父母离异和生父的冷淡造成了抑郁症,当这个新的家庭又面临分裂时,她绝望了,在浴室里割脉自杀,幸好文森特及时发现了她,在 医院里,夫妻相拥而泣,女儿的危险使他们重新回到了一起,妻子也发现自己是真正爱着文森特的。但是以后呢?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发展,也许等到什么时候,深层 的矛盾又会爆发出来。

4.当尼尔在银行外冲出重围回到家里,伊迪已经知道了他的身份,她哭着跑出门去,尼尔追上去,在山坡上抱住了她柔声劝慰。当伊迪冷静下来,他们坐在郊外的大树下。

尼尔:“我已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生命短促,能活多久全是运气。……你想中断这段关系?你现在离去……是自愿的?还是你自愿 选择跟我走?我只知道,我无论再到任何地方去,若我会独自一人,没有你在身边……"(无言,伊迪的眼中沁出了泪水,我们都知道
了她心里的决定)

德尼罗说这段话的时候,就像一个要被抛弃的小孩一样,我想任何女人都会为之不忍。所以伊迪才会决定陪他流浪,给他一个可以安定的避风港。

四.表演的张力

如果这部片子不是由两位影帝主演的话,会是怎么样的?我想,仍然会是一部好片子,但是不会有这么经典。阿尔.帕西诺Vs.罗伯特.德尼罗,多少影迷梦想中的组合!就为了那场八分钟的咖啡馆对话,已经值回票价。(估计这段对话大家都已经熟读成诵,我就不写出来了):)

在深夜的追逐后,警察邀请匪徒喝杯咖啡。

于是两个人面对面坐着,象一对老友;两位影帝面对面坐着,象一对普通人。

Talk,just talk。两个人的表情都非常疲惫,看得出都已经被生活的矛盾折腾得够烦,只希望能够赶快了结这件事,不管是谁倒下去。开始,文森特还努力试图劝尼尔罢 手:“那就别偷别抢”。然而很快他就知道了,他和他是一样的人,“我不会干别的"“我也是”。在这一刻他放弃了努力,却开始真正地聊天,聊生活、烤肉、足 球,发牢骚,甚至谈到自己的噩梦(如果弗洛伊德在旁边,一定能够分析出更多潜意识的东西),这些可能是他们在自己最好的朋友面前也不会表露出来的,我想, 他们一定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后,谈话结束了,他们都已经明白,如果再见面,只能活下一个,“也许我们不会再见面”,镜头打了一个来回,光打 在两人脸上,警与匪相对而笑,惺惺相惜于不言中,酷!在这一刻,我愿意变成两个人面前的一杯咖啡。

然而,他们的表演却远不止这八分钟的谈话那么简单。德尼罗是敬业到偏执的演员,而帕西诺是胆汁型的演员,对手越强,他的表演欲越旺盛,加上方.基默,艾什丽.贾德,娜塔丽.波曼,这部片子越发星光闪烁。

德尼罗在全片的表演以内敛为主,即使张扬时也是收敛的,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落寞。在杀死韦恩格罗要回到伊迪身边时,他发现文森特跟踪而来。为 了不连累伊迪,他不能上前说话,只好一边深情地看着伊迪,一边遁匿在黑暗中。那时是怎样的一种眼神啊,心碎、不舍和忧伤,夜神也为之流泪。

而帕西诺的表演则以张扬为主,即使收敛时也是张扬的,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焦躁,影片中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这一特质。记得他在线人 Albert那里追查消息,Albert说会安排他的哥哥理查和他见面,文森特马上看桌子下面做翻找状"他在哪儿?他不在这儿?",Albert马上又说 可以在凤凰城找他,文森特打断他的话唱了起来"等我到了凤凰城,他又飞走了,也许留下一张字条,贴在门上”,双手压着桌子不耐烦地怒吼:“告诉我!知道什 么说什么!“用这种不断压迫的心理打击直至把Albert折磨垮,这段真是够夸张的。我们在《heat》里对德尼罗留下的印象比帕西诺深,个人觉得主要是 剧情的原因。实际上,两大影帝一个张扬,一个内敛,谁也没有压倒谁。

五.其它的记忆

印象很深的是银行外的那十分钟枪战,实在拍出了别无分号的效果(记得陪一个同学去买功放的时候,老板就拿了这张碟试音,要我们听弹壳落地的层 次感,和楼房回声的效果。),四个匪徒与一群警察的对战被拍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还有用卡车撞翻运钞车那段,连续用了几个平行于地面镜头的快速剪接,竟 然使这一撞有了雷霆万钧之势,丝毫不亚于很多电影里连环撞车的大场面。迈克尔.曼不是一个动作片导演,却能把动作场面处理到这样,除了叹服无话可说。

克里斯回到家门前,妻子站在阳台上那一段,也是值得玩味的一段。莎莲的手在栏杆上轻轻一划,克里斯楞在原地,两人的眼中泪光闪动,竟让我想起一句宋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最后当然是两人决斗的那一场了,尼尔的影子出卖了他,他倒在了文森特的枪下。这时候他的死,是慢慢地滑倒下去,头歪向右边,像帝王一样的有尊严。文森特握住他的手,眼中晶亮,茫然地站在原地。——一个伤心的结局。

谁点亮城市的灯光
谁折断你飞翔的翅膀
谁在漆黑的夜里静坐
默默地等着天亮

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会在这个城市的一张床上靠着,在寂静的夜里看着这部片子,想起2004的独自熬过的夏夜:那时候温度有四十度,那时候街上的车还在一个劲地跑着,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发现生活的真相……直到沉沉睡去。

再长的专题都该有个结尾,否则写的人和看的人都会失去耐性。所以,在这里,我对坚持把这个专题读完的朋友表示深挚的感谢。其实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写这么长,现在已经有了2000多字,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大师来说,做他的雕塑还显得太少,也写的过于粗糙,实在是有些汗颜。

作为演员,阿尔.帕西诺是成功的,因为他在我们的头脑里留下了一个样本式的印象,从此我们大脑里有了一类人,可以归类到阿尔.帕西诺;就像可以归类到周润发,归类到白兰度一样。这就够了,不再要更多。

晚年的Al变得收敛了许多,他的积累已经可以使他胜任各种角色。可是从近两年的片子来看,他还是扮演那种睿智型的长者更有感觉,就像《魔鬼代 言人》和《惊爆内幕》里面的那样。不知道大家看过《惊爆内幕》没有?在这里推荐一下。这部片子里,展现的完全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甚至里面每个人要做的选 择,都是我们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所以也就格外震撼人心,Al在这部片子里内敛型的表演,完全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在《新兵》中,他的表演也很精彩,几乎支 撑了头尾。既然Al身上的那团火还没有烧完,那么现在做一个总结实在是过早了。

回到1971年的某一天,在派拉蒙的片场,几百人年轻人排在那里,为《教父》中的迈克尔试镜,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低调地挤在人群中,显得羞涩 而又紧张,那一年,他已经三十一岁了……我们多年后会想起这一刻,只是为了"这一个"Micheal。但如果不是他,又会怎么样呢?我们看到的也 许不是一个经典,也有可能,比他更加经典。生活中就是充满了无数这样的偶然,一个传奇可能成就于一瞬间,也可能在一瞬间与我们擦肩而过,或者,可能就是 你。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敬的欣赏,坚韧的准备和持久的等待。也许最终,会有某一天……

另:最近得悉,阿尔.帕西诺被评为电影史上的五位大师之一。

阿尔•帕西诺—主要电影作品年历表

(2002)Insomnia【针锋相对】(白夜追凶)
(2002)Simone 《西蒙妮》
(2000)Chinese Coffee【中国咖啡】
(1999)Any Given Sunday【挑战星期天】(再战星期日)
(1999)Insider, The【惊爆内幕】(致命烟雾)
(1997)Devil’s Advocate, The【魔鬼代言人】
(1997)Donnie Brasco【惊天爆】(忠奸人)
(1996)Looking for Richard【寻找理查】
(1996)City Hall【立体谎言】(市政厅)
(1995)Heat【盗火线】(烈火悍将)
(1995)Two Bits
(1994)Jonas in the Desert
(1993)Carlito’s Way【情枭的黎明】(角头风云)
(1992)Glengarry Glen Ross【拜金一族】
(1991)Scent of a woman【闻香识女人】
(1991)Frankie and Johnny【现代爱情故事】(性、爱情、汉堡包)
(1991)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 The
(1990)Godfather: Part III, The【教父第三集】(教父Ⅲ)
(1990)Dick Tracy【至尊神探】(迪克崔西)
(1989)Local Stigmatic, The
(1989)Sea of Love【午夜惊情】(激情刽子手)
(1985)Revolution【怒火山河】(革命)
(1983)Scarface【疤面煞星】
(1982)Author! Author!
(1980)Cruising
(1979)…And Justice For All【义勇急先锋】
(1977)Bobby Deerfield
(1975) Dog Day Afternoon【热天午后】
(1974)Godfather: Part II, The【教父续集】(教父Ⅱ)
(1973)Scarecrow
(1973)Serpico【冲突】
(1972)Godfather, The【教父】
(1971)Panic in Needle Park, The
(1969)Me, Natalie